立秋后,風就不一樣了。
經(jīng)歷了山風與陽光的淬煉,茶,作為大自然最神奇的饋贈,與人相遇。伴隨人們遠走他鄉(xiāng),也指引人們回到故鄉(xiāng)。茶的命運,也是人的命運。
(生態(tài)桑植,有中國最好的白茶。)
700多年前,當云南大理的白族先人跋涉千里,輾轉(zhuǎn)江西,沿長江西行來到湖南桑植的大山深處時,他們不會料想到,隨身攜帶的小小茶果,會在異鄉(xiāng)土地上展現(xiàn)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。
澧水一路向南,穿過武陵腹地。人們逐水而生,茶樹作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,也漫山遍野生長。在自然與先民的調(diào)養(yǎng)下,最好的茶樹種子被保留下來,逐漸演化為古老的野生茶樹。
先民飲茶,最初多為藥用。后來發(fā)現(xiàn)茶湯味甘解渴去乏,茶葉遂登堂入室,成為生活一味。
最古老的制茶工藝也最原始樸素。茶農(nóng)將新采摘的嫩葉置于房前或屋頂,交由陽光和風,讓茶葉精華自然沉淀。茶農(nóng)通過辨別茶葉色澤和香氣的變化,決定晾曬時長。
這種為白茶所獨有的制法,區(qū)別于中國其他五大茶葉品類,不炒不捻,最大程度保留了茶葉的營養(yǎng)成分和藥用價值。白茶有最悠久的歷史(4000多年),比綠茶還要早2000多年。
白茶,先與天地靈氣自然交融,后與茶農(nóng)心氣相通,經(jīng)由人的味蕾與五臟六腑,將飲茶人與山水、陽光、清風相連。
生態(tài)桑植,有中國最好的白茶。桑植縣位于世界黃金產(chǎn)茶帶(北緯30°)附近,屬武陵山脈優(yōu)質(zhì)茶葉產(chǎn)區(qū)帶。中國首批國家森林公園、湖南省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八大公山原始森林,就坐落在縣內(nèi)。
“綠水六十里,水成靛澧色?!鄙V驳乃清⑺?。澧水上源有北、中、南三源,其中北源和中源都在桑植縣境內(nèi)。北源一支出自桑植縣五道水鎮(zhèn)杉木界,一支出自桑植縣西北八大公山天堂窩,二者在五道水匯合。中源又名綠水河,源出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。
澧水穿城而過,浸入土壤,滋養(yǎng)著桑植的茶樹。當?shù)厝巳∷莶?,水與茶,又在杯盞中重逢,這是人為的緣分。
好山、好水,再加上桑植獨特的“小氣候”,成就了中國最好的茶葉原葉。而看似“粗野”的白茶制法,又最大程度保留了茶葉的原味和營養(yǎng)價值,桑植白茶的品質(zhì),可想而知。
抱樸歸真的制茶工藝,體現(xiàn)了茶人對茶葉的敬畏之心。
今年70歲,做了一輩子白茶的萬寶山茶廠老板劉珍元熟諳白茶的“氣性”?!霸缟喜荒芴?,霧多,空氣濕度大,對茶青色澤有影響。中午曬的時候,太陽太強,一曬就會糊了,一般中午前就要收進來。上午的時間,要眼觀其色,茶青色澤變化到什么程度,那個茶葉邊邊卷到什么樣子,都要把握好。手還要感受茶葉的干濕程度,但又不能總?cè)ッ⒋驍囁?。總之不能有一絲馬虎,稍微懶惰一下,最好的白茶就從時間里溜走了。”
如今的桑植白茶按原料等級進行劃分,分為風、花、雪、月四個系列。一芽三葉為“風”,一芽二葉稱“花”,一芽一葉名“雪”,尖尖的芽頭則是“月”。鮮葉不一,成茶也各有特色。
風、花、雪、月的靈感,取自白族文化。白族少女頭飾上,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,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,帽頂?shù)臐嵃资巧n山雪,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。
厚重的民族文化、與祖先故地的牽連,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浪漫想象,就這樣被智慧的桑植人巧妙嫁接到他們最珍愛的茶葉上。
借由這枚茶葉,直把他鄉(xiāng)變故鄉(xiāng)。并且在時光的沉淀中,生出更多絢麗與燦爛。
在桑植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了大自然的慷慨,茶葉的甘美,人的勤勞與智慧,和生命永遠奔騰著的美滿與詩意。
撰文/記者王歡實習生覃赟
(茶農(nóng)采茶。)
桑植縣西蓮鄉(xiāng)玉京村唐家灣產(chǎn)“三鶴園茶”,又名“玉京貢茶”,相傳明崇禎十二年(1639年)曾被定為皇宮貢品。這或許是歷史上的桑植茶葉走得最遠、最具風采的一步。
三鶴園貢茶的輝煌歷史已經(jīng)成為過去式,但這份榮耀仍保留在桑植。桑植白茶聲名鵲起,在品類繁多的茶葉市場上重新取得一席之地,這與當?shù)赜凭玫姆N茶歷史有關,更與桑植的山、水、人有關。
撰文/記者王歡實習生覃赟
茶樹挑剔,對生長環(huán)境不能降格以求
桑植之行的第二天,我們前往廖家村鎮(zhèn)妖氣洞村,拜訪一位年輕的茶人。
胡喬華一家住在山頂。盤山公路窄小曲折,道路兩邊可見大小不一、錯落有致的茶園,有的茶樹就生長在農(nóng)人的房前屋后,甚至水溝邊。
目光及遠,是層巒疊嶂的森林。半路上,偶有農(nóng)人趕著羊群、牛群經(jīng)過,一片田園生活的圖景。
(茶葉鮮葉交由陽光和風,讓茶葉精華自然沉淀。)
到達時烈日正盛。胡喬華已備好山泉水和老白茶。
他端起一壺開水,淋向杯盞中的老白茶。細長卷曲的茶葉變幻出多種姿態(tài),香氣四溢。幾口下肚,之前日頭暴曬、舟車勞頓帶來的不適,得到了極大緩解。
一位老茶人看著我們笑:“你剛剛還臉色蒼白,現(xiàn)在恢復正常氣色了?!碑?shù)厝藢习撞璧墓πьH為自豪,他們偶有小毛病并不急于求藥,而是先試試喝幾口老白茶。
胡喬華兩歲的兒子發(fā)過幾次高燒,因縣城路途遙遠,開車需要兩個多小時,因此每次都是喝老白茶試試效果,后來果然痊愈。
“小孩喝,那個茶要淡,燙燙的喝下去。”胡喬華說。家中長輩耳濡目染,小朋友已經(jīng)學會不少泡茶的招式。胡喬華手機存下的視頻里,小孩兒有模有樣地擺弄茶具,還會翹起手指點茶,把茶湯端到鼻子前聞幾下。
被問及種植桑植白茶的自然條件,胡喬華提到這里有名的“小氣候”,當?shù)厝怂^的“十里不同天”。
當天驅(qū)車下山時,我們頭頂仍是艷陽高照,不遠處的山頭卻烏云密布。不過5分鐘車程,大暴雨就兜頭淋了下來。前行兩公里,在一片玉米地周圍,車尾尚在暴雨中,車頭擋風玻璃已經(jīng)沒有一滴雨了。
同行的桑植縣茶葉協(xié)會會長伍孝東說:“這何止是‘十里不同天’,簡直是百米不同天了。”他說,少年時他背一捆柴回家,在田埂上突遇大暴雨,再走幾步上個坡,又是大晴天。他對這個場景印象深刻,因為他“當時很高興,看到上午辛辛苦苦采的茶葉鮮葉,安然無恙地躺在一片無雨的坪地里,覺得這天的辛勞沒有白費”。
桑植縣內(nèi)的山勢地形和水流脈絡影響著這些特殊的“小氣候”。所謂“靈山霧水繞茶山,靈氣獨秀育名茶”,想要更好地了解桑植白茶,必須了解這里的山和水。
桑植縣位于世界黃金緯度帶(北緯30°)附近,屬于武陵山脈優(yōu)質(zhì)茶葉產(chǎn)區(qū)帶。隸屬于中國首批國家森林公園、湖南省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的八大公山原始森林就坐落在縣內(nèi),原始森林里生長著紅豆杉、珙桐等珍稀野生植物。
植物雖然堅韌,但也十分挑剔,對生長環(huán)境不能降格以求。同最好的茶樹一樣,這些珍稀植物選擇在桑植的山水間繁衍生息。
山勢起伏、森林密布,河流奔涌、水汽繚繞,桑植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出了最好的茶葉。這里雨水充沛,一年280多天云霧繚繞,年平均降雨量大,土壤肥沃,極適宜茶樹生長。
真正的有機茶,很大程度仰賴于自然林與茶樹的間隔生長。這其中玄妙,讓人時刻聯(lián)想到大自然的神奇。
桑植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2.6%,古樹參天、灌木重疊,而茶樹散落生長其間,茶樹喜光但怕曬,較弱的漫射光能促進茶葉氨基酸、茶多酚等的形成。此外,強大的自然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能為茶樹害蟲提供天敵,為茶樹自然除蟲,這樣的茶樹或許默默無聞,卻生長得最好。在桑植,這樣“得天獨厚”的茶樹林總面積有數(shù)萬畝,錯落遍布在山水之間。
“綠水六十里,水成靛澧色。”澧水穿城而過,上源有北、中、南三源,其中北源和中源都在桑植縣境內(nèi)。北源一支出自桑植縣五道水鎮(zhèn)杉木界,一支出自桑植縣西北八大公山天堂窩,二者在五道水匯合。中源又名綠水河,源出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。
中國環(huán)境科學學會和《環(huán)境與生活》雜志曾發(fā)起“尋找中國好水”的環(huán)保行動。2018年2月4日,5個第二批入選的“中國好水”水源地公布,湖南桑植澧水水源地就名列其中。
密林深處有野茶
北宋王安石曾言,“世之奇?zhèn)ァ⒐骞?、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?!毕胍蕾p到瑰麗的奇景,必須要經(jīng)過跋山涉水的艱辛之旅。尋茶,也是如此。
最好的茶樹并不見于尋常,它們生長在大山深處,靜默、神秘。桑植縣茶葉協(xié)會會長伍孝東,一位在當?shù)仡H有口碑的茶葉專家,決定帶我們?nèi)ふ乙吧琛?/p>
(夕照下的白茶園。)
伍孝東上世紀90年代畢業(yè)于湖南農(nóng)業(yè)大學茶學專業(yè)。他愛茶也懂茶,一生都在為茶葉奔忙,給女兒取的名字都帶一個“茗”字。
桑植縣內(nèi)的制茶人多是他的徒弟。和我們一同尋茶的“95后”小伙伍建,是徒弟也是侄子。伍建此前在外地,經(jīng)叔叔建議回到家鄉(xiāng),創(chuàng)辦起自己的茶葉品牌。
為了追尋隱藏在山林之中的野生茶樹,叔侄兩人時不時就會踏上翻山越嶺的尋訪之旅。
在五道水鄉(xiāng),汽車沿澧水而上,后轉(zhuǎn)入村中小路,一個地圖顯示為“茶葉村”的小村子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。
道路狹窄。兩岸密林高聳、密不透風,蟬鳴十分鼓噪。我們的車走到一段小路盡頭,無法再通行,遂下車步行。
一條布滿青苔的若隱若現(xiàn)的石頭小徑往密林深處延伸。
叔侄兩人步履飛快,行至陡峭處,找來幾根樹枝丟給落在后頭的客人。伍孝東說,即便是最熟悉路的茶農(nóng),這樣的探路工具也必不可少,“青苔路面很滑,摔下去就是萬丈深淵,樹枝作拐杖可以保持身體平衡”。另一個作用有點出乎意料:驅(qū)蛇。
伍建對野茶樹的方位心中了然,但樹木掩映、野草雜生,熟悉的路也變得不靠譜。他在一棵古樹下豎起耳朵,循著瀑布聲,確定了尋茶的方向。
三株樹齡可能超過500年的野生古茶樹就在前方。不同于喬木向上生長,最終長出高大粗壯的身軀,這里的野生茶樹作為一種灌木,更喜歡向四圍延伸。從底部生長出的枝干徐徐展開,旁逸斜出、姿態(tài)萬千。
其中一株古茶樹已經(jīng)生出五六枝主干,最粗壯的一棵直徑約有10厘米。盡管不是第一次看到,伍孝東還是掩飾不住興奮。他計劃邀請專家對這些古茶樹的樹齡進行鑒定,然后好好保護起來。
中國人開門七件事,柴鹽油米醬醋茶。作為一種植物,茶樹不為天地所獨有,把萬千姿態(tài)和風味留給人間。
野生古茶樹不僅生長在密林之中,也長在尋常人家的房前屋后、田埂地壟間。在農(nóng)戶楊保林家,伍孝東得到了熱情的歡迎。
多年前他曾在這戶人家的菜園子里發(fā)現(xiàn)一棵古茶樹,這次想再來看看老伙計。他比較滿意,茶樹生長良好。
伍建站在院子里,抬手指向不遠處的群山,說:“看到?jīng)]?那一大片綠油油的森林,那就是八大公山。楊家老屋方向就有一片野茶園,大概兩三百畝。”
在桑植全境,大約有10萬株古茶樹生長在這里,樹齡超過200年以上的古茶樹超過3.5萬株。其中最負盛名的一株古茶樹在人潮溪鎮(zhèn)的分水嶺村,樹齡據(jù)說超過了700年。
古茶樹在山野間奮力生長,以頑強的生命力抵抗著時間的揀選與大自然的考驗。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,它們與愛茶、懂茶的人們相遇,續(xù)寫著更多關于茶的故事。
“茶的味道,聞一輩子都不夠”
與茶相遇、被茶吸引,做一輩子關于茶的事業(yè),是許多桑植人共有的生命體驗。對一些人來說,歲月的流逝會帶走許多記憶,茶葉的“出場”卻被清晰地印刻在腦海中。
萬寶山茶廠坐落于桑植縣洪家關鄉(xiāng),今年70歲的劉珍元一手將茶廠“拉扯”大。
每天早上5點,群山尚在沉睡,劉珍元就已經(jīng)起床。這是她多年養(yǎng)成的習慣。早起的第一件事便是煮上幾壺老白茶,若有客人來訪就以茶招待,茶廠的工人喝上一大杯,開啟一天的工作。
(白茶與天地靈氣自然交融。)
茶廠有三間儲茶室,滿室茶香撲面而來,沁人心脾。架子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桑植白茶,有的茶餅儲藏年份超過了十年,品級不同的風、花、雪、月桑植白茶,也都陳列有序。
這也是劉珍元一天的忙碌工作中,自己最喜歡的部分,“只要一來到這里,我就覺得特別踏實、舒心。這個茶的味道,聞一輩子都不夠的”。
她與茶的緣分,最初便依賴于這一縷久久彌散的香氣。
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劉珍元剛從當時的洪家關中學(現(xiàn)賀龍中學)畢業(yè),經(jīng)桑植縣政府招干,被分配到五道水人民公社任職。
劉珍元記得,公社的對面就是茶葉供銷社,周圍的農(nóng)戶在山上采了鮮葉都會送到這里。農(nóng)戶們肩挑背扛,排著長隊,一直從下午排到晚上,人群才會完全散去。
每天清晨,整條街道都洋溢著濃郁的茶香。年輕的劉珍元走出辦公室,在公社門前來回散步,就為了多聞聞茶葉的味道。
這味道一直縈繞在她的心頭。2012年,退休后的劉珍元決定進入茶葉行業(yè)。她帶著6名下崗職工,成立了茶葉合作社,搭建起張家界萬寶山茶業(yè)有限公司的雛形。如今,茶葉基地的規(guī)模已經(jīng)擴展到近1萬畝,覆蓋了洪家關鄉(xiāng)的9個自然村。
劉珍元在種茶、制茶上有自己的追求。她說:“要種就種一杯好茶。”
茶廠制茶的原料都來自海拔600米以上的生態(tài)茶園,低海拔地區(qū)的茶園多用于游客采摘體驗。劉珍元的“好茶”,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有機。茶園“林茶相間”的格局為茶樹提供了“生物除蟲”的便利,數(shù)千只散養(yǎng)雞自然除蟲,部分茶園安裝太陽能殺蟲燈。為了自然除草,茶園也養(yǎng)牛,茶葉苦澀,牛不喜歡吃,單吃雜草。
雖然古法制茶的精髓依然保留,事實上,在劉珍元的茶廠,現(xiàn)代化的制茶工藝已經(jīng)相當成熟。從茶葉被采摘下來那一刻起,“全流程不落地”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操作標準。伍孝東給桑植縣內(nèi)眾多茶企提供技術指導的茶葉專家,也非??粗剡@一點,“只有這樣,才能保證做出來的茶是‘干凈茶’”。
茶養(yǎng)人,人如茶。古稀之年的劉珍元仍然爽朗健談,言行舉止麻利潑辣,絲毫不見老態(tài)。總有人打趣她:“這都是喝了桑植白茶的功效呢!”
50年前,年輕的桑植姑娘因為一縷茶香在馬路上駐足停留。50年后,在自己茶廠的儲藏間里,七十歲的古稀老人又聞到了歲月沉淀出來的茶香。
中國人認為,茶如人生,苦盡、甘來。茶的世界,人來人往,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歸宿,有的人發(fā)現(xiàn)了生命的詩意,有的人重建了與祖先的聯(lián)系,而更多的人把茶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。茶的馨香,讓我們停留下來,或者,奔向遠方。
“吃”茶——白茶宴等客來
在中國,茶葉最早是用來“吃”的。從唐朝開始,茶會被做成粥的樣子,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,然后,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為粉末,放到水中去煮。所謂“吃茶”,是將茶與蔥、姜、棗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等熬成粥吃,這是當時唐朝最流行的一種吃茶方式,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中有記載。
后來,經(jīng)由中國人的雙手與智慧,“吃”茶慢慢演變?yōu)榕莶?、煮茶,成為一道可口的飲品,喝茶的方式與叫法被保留下來。
(白族三道茶。)
盡管如此,在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(xiāng)楓坪村的萬寶山茶莊,“吃茶”還是真的在“吃”。茶葉被制作成一道道風味獨特的菜品,或佐料成就正菜,或挑大梁成為主菜,都被呈上餐桌,招待來自各地的游客。
結(jié)束大半天的采訪后,我們享用到了這樣一頓豐盛的午餐。
第一道菜是涼拌白茶,也被叫作“酸甜苦辣”。茶葉為主,輔以剁椒、白糖、醋、姜蒜加以攪拌。吃上一口,多重滋味在舌尖綻放,清爽解膩。菜如其名,人生百味,盡在其中。
第二道菜是白茶粑粑。粑粑用糯米制作而成,油煎之后,香甜軟糯。與別處不同,在煎制的時候,白茶也要參與進來。經(jīng)過炸制的茶葉變得焦香,附著在金黃的糯米粑粑之上,外觀上可做點綴,味道上也豐富了口感層次。
第三道菜不僅有白茶,其他的原料也來自茶園。茶園及其周圍土壤肥沃,養(yǎng)育了種類繁多的野菜。采來的竹筍、蕨菜、香菇、木耳、黃花洗凈后煮熟,晾干水分后用植物油炸過,裝罐封存,隨吃隨取。農(nóng)忙時采茶,閑時采摘野茶。這片土地是慷慨的,生活在上面的人們最知道如何利用好這些自然資源,同時也保護好一方水土。
除了這些,還有白茶餃子、白茶煎蛋?;臃倍嗟陌撞璨似繁粩[放到一起,形成一桌別具特色的“白茶宴”。
喝茶也“吃”茶。茶杯起落、筷來箸往,桑植白茶的“色香味”,被完完整整地品嘗了個遍。
桑植白茶與白族文化
桑植縣共有28個民族長期雜居繁衍,其中白族人口達13萬余人,占全縣總?cè)丝诘?5%,縣內(nèi)有走馬坪、劉家坪、洪家關、芙蓉橋、馬合口5個白族鄉(xiāng)。近年來,桑植又以白茶躋身“五彩湘茶”之列,桑植白茶名聲愈發(fā)響亮。白族的“白”與白茶的“白”,彼此是否存有關聯(lián)?這需要在白族歷史和文化之中尋找答案。
“桑植是全國第二大白族聚居地?!闭f起桑植白族的歷史,79歲的谷利民如數(shù)家珍。作為桑植縣白族協(xié)會會長,他常年研究白族歷史和文化。通過他的講述,答案逐漸明晰起來。
(白族民居,現(xiàn)為桑植白茶研究院辦公室)
宋末元初,蒙古在攻占云南地區(qū)后,大將兀良合臺率領由云南大理白族青年組成的“寸白軍”東征。1260年,忽必烈繼為大汗,不再任用手握重兵且屬異己的兀良合臺,并于次年命令改編與遣返“寸白軍”。大部分“寸白軍”歷經(jīng)險阻返回到故鄉(xiāng)大理,少部分卻因交通阻隔滯留在長江沿岸。桑植白族的祖先谷均萬等人流落江西,沿長江西行的途中來到麥地坪、馬合口一帶落腳定居。隨著一場重大軍事行動的終結(jié),湖南桑植有了白族。
這個重大的發(fā)現(xiàn)歸功于老紅軍谷佑箴。上世紀50年代初,老家在桑植洪家關的“民家人”谷佑箴赴云南工作了40多年。他發(fā)現(xiàn)桑植“民家人”在宗教信仰、語言等方面與大理白族有許多相似之處。于是,他向家鄉(xiāng)有關部門建議,調(diào)查“民家人”的族源。
在有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,專家們經(jīng)過史料考證和實地走訪,終于揭開了兩地的歷史淵源。1984年6月27日,湖南省政府辦公廳正式下文認定桑植“民家人”為白族,同時桑植縣洪家關等白族鄉(xiāng)成立。
桑植白族和大理白族相隔千里卻同根同源,除了民族服飾和建筑風格一脈相承之外,谷利民認為桑植的“茶”或許也與白族有著某種關聯(lián)。
“白族人最愛喝茶、最肯種茶、最會制茶,大理的白族人家家戶戶都有茶具?!惫壤駥υ颇弦粠У牟栉幕灿蓄H多了解。他認為,當年“寸白軍”東行,茶葉也被作為一種軍用必需品攜帶。對這些白族先民而言,隨身攜帶的茶葉既緩解了鄉(xiāng)愁,在藥物匱乏的年代也可作藥用,用來殺菌消毒。
他們攜帶的不僅有茶葉,也有茶果。白族先祖就這樣把故鄉(xiāng)的茶種帶到了這里,桑植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氣候條件。在桑植眾多的古茶樹之中,也許某一棵茶樹還攜帶著當年的記憶。他猜測,在當?shù)氐牟枞~制作工藝上,白族人可能也帶來了一些改變。
“白茶姓白”是谷老爺子說出的一句玩笑話。兩者共有的“白”或許各有含義,但在桑植,愛喝茶、會制茶的白族人與優(yōu)質(zhì)的白茶,的確達成了一種奇妙的相聚與融合。
提及白族的茶文化,三道茶(也稱三般茶)一定不可錯過。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,以其獨特的“頭苦、二甜、三回味”的茶道,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。
谷利民介紹,桑植白族在三道茶上也有所創(chuàng)新,講究“一苦、二甜、三團圓”。第一道茶為普通白茶,是“苦茶”;第二道茶是“甜茶”,茶中加入了蜂蜜、生姜、芝麻、核桃等配料;第三道“團圓茶”也被稱為“三蛋茶”,正是創(chuàng)新所在,茶水中放入了紅糖和三個熟雞蛋。
如果說傳統(tǒng)的第三道茶是歷經(jīng)人生百味過后的“回味”,那么桑植白族的“團圓茶”則是對甘苦遍嘗過后的美好祝福,有著“團團圓圓”的意蘊。
白族先祖在落定桑植時,與當?shù)氐耐良易?、苗族文化有了融合,桑植白族的“三道茶”在繼承先祖的文化之上,也發(fā)展出了自己的特色。然而,無論他們的步履走向何處,無論時間賦予了世界怎樣的改變,桑植的茶文化始終與祖先建立牽連,始終扎根在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之中。
來源:新湖南,
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